讀過《稀缺》這部經典書的,會對這個題目比較熟悉。
稀缺理論世界權威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心理學大師埃爾德。莎菲爾對於貧窮和忙碌的產生根源進行深入地闡釋。
他們一反常規的觀點,以大量實驗研究為例證,證實窮人與富人在智商、情商上並沒有根本區別,在勤奮程度和執著力上也不遜色。那麼為什麼他們卻始終走不出窮困的命運?
01 稀缺導致管窺
最重要的原因是,窮人和忙碌的人懷有稀缺心態,而稀缺心態會導致產生思維管窺。
02 稀缺佔據帶寬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合理的事情,其實並不一定正確。比如說,關於開車時不能手持手機打電話,因為這樣會影響交通安全。但是,科學家做了實驗,即使不持有手機,用藍牙打電話,與手持打電話發生的交通事故概率也是一致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手持、不手持。而在於我們的大腦已經被佔據了,只要通話,就會佔用大腦的帶寬,就會影響你的注意力。
03 稀缺導致權衡
稀缺還容易讓人產生權衡負擔。假如你要出行,如果你有一個大的行李箱,你很幸運,必須的物品之外,還可以放置喜歡的衣服和小物件。而你的行李箱很小,甚至都裝不下必須的物品,那麼就產生了權衡問題。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是 2014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美) 穆來納森,(美) 沙菲爾;魏薇,龍志勇譯。
內容簡介#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 獲得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Sendhil Mullainathan) 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 (Eldar Shafir) 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 (錢、時間) 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 “管窺” 之見,只能看到 “管子” 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 “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 “專心致志” 反而會讓我們產生 “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 —— 當 1 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 “雜耍” 狀態中時…… 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本書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複雜成因,並提出以 “餘閒” 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 “帶寬” 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本書是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之後的又一部行為經濟學重磅新作,《金融時報》2013 年必讀十佳商業圖書。
作者簡介#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 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 “貧困行動實驗室”,並於 2002 年榮獲 “麥克阿瑟天才獎”。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1988 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 “貨幣幻覺” 方面的研究。
資源#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訪問密碼: 7234)
📢 本站搜集資源皆為著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email protected]),版務會在第一時間安排清除相關資源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