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

Evan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稀缺心態」|《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讀過《稀缺》這部經典書的,會對這個題目比較熟悉。
稀缺理論世界權威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心理學大師埃爾德。莎菲爾對於貧窮和忙碌的產生根源進行深入地闡釋。

他們一反常規的觀點,以大量實驗研究為例證,證實窮人與富人在智商、情商上並沒有根本區別,在勤奮程度和執著力上也不遜色。那麼為什麼他們卻始終走不出窮困的命運?

01 稀缺導致管窺

最重要的原因是,窮人和忙碌的人懷有稀缺心態,而稀缺心態會導致產生思維管窺。

02 稀缺佔據帶寬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合理的事情,其實並不一定正確。比如說,關於開車時不能手持手機打電話,因為這樣會影響交通安全。但是,科學家做了實驗,即使不持有手機,用藍牙打電話,與手持打電話發生的交通事故概率也是一致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手持、不手持。而在於我們的大腦已經被佔據了,只要通話,就會佔用大腦的帶寬,就會影響你的注意力。

03 稀缺導致權衡

稀缺還容易讓人產生權衡負擔。假如你要出行,如果你有一個大的行李箱,你很幸運,必須的物品之外,還可以放置喜歡的衣服和小物件。而你的行李箱很小,甚至都裝不下必須的物品,那麼就產生了權衡問題。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是 2014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美) 穆來納森,(美) 沙菲爾;魏薇,龍志勇譯。

內容簡介#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 獲得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Sendhil Mullainathan) 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 (Eldar Shafir) 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 (錢、時間) 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 “管窺” 之見,只能看到 “管子” 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 “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 “專心致志” 反而會讓我們產生 “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 —— 當 1 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 “雜耍” 狀態中時…… 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本書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複雜成因,並提出以 “餘閒” 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 “帶寬” 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本書是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之後的又一部行為經濟學重磅新作,《金融時報》2013 年必讀十佳商業圖書。

作者簡介#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 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 “貧困行動實驗室”,並於 2002 年榮獲 “麥克阿瑟天才獎”。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1988 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 “貨幣幻覺” 方面的研究。

資源#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訪問密碼: 7234)

📢 本站搜集資源皆為著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email protected]),版務會在第一時間安排清除相關資源丨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